2020年03月23日作者:罗岳平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
◇生活垃圾分类难在源头,重在坚持。
◇要让垃圾分类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积极探寻较为接地气、易于操作的方法。
◇在引导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过程中,应建立容错机制。
将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其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多数群众是举双手赞成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但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情况依然常见,真正动手分垃圾的还是少数,以至于这项工作推动多年,效果不尽如人意。2019年开始的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高起点规划,全面动员,各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
生活垃圾分类难在源头,重在坚持。不开展源头分类,特别是干湿混放,会带来诸多问题,如容易导致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干垃圾被湿垃圾沾污,末端再分离时,清洗成本高,工作条件恶劣,而且作为再生资源其卫生状况是否会带来健康隐患也令人担心,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面动员,全民参与,通过持续教育、引导,使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要让垃圾分类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寻较为接地气、易于操作的方法,也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大家参与其中。
例如,四大类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小,其回收装置容积就可以相对小一些,把空间留给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回收装置旁边放置长柄手钳,使人们不用弯腰就可以捡起地上不小心散落的垃圾;依据人类功效学,调整回收装置高度,使投放*舒适;把回收装置设计成由易拉罐组装成的动物造型,当人们把易拉罐丢进去时,会发出夸张的吃掉食物的声音等。这些细节的完善会使居民体会到垃圾分类倡导者的贴心和用心,从而受到感染,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与此同时,还要培训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减少因不清楚如何分类带来的困扰。培训时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方法,尽量用生动的方式讲清分类原则,让人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另外,可以在回收装置上进行更加细致的说明,辅助居民正确投放。在引导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过程中,应建立容错机制,逐步纠正大家的认识误区,而不是看见就罚,从而逐渐消除抵触情绪。
此外,应及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应对。如定点定时投放如何兼顾加班或者三班倒的人群?合租房会不会成为推进工作的死角,类似的难点区域怎么加强管理?家里空间小,市场上能否推广立体式的分隔垃圾桶?能否在投放点加装移动式洗手池?当居民有所呼时,政府或者社会组织积极响应,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活垃圾分类是利民利国的,居民的举手之劳将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分清阶段,稳步推进。特别要注意的是,生活垃圾分类不要简单地“一刀切”,政策设计者和执行者都应俯下身子倾听居民诉求,让政策比着现实去设计、贴着人心去执行,做足、做细、做充分,尤其是引导居民体会生活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提高获得感,使良好的制度设计真正落地跑起来。
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习近平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习近平还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并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